首先说“视力”,简单说就是人们看清外界物体的能力,视力的好坏是以看清外界物体的远近来评判的。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正常视力标准值,如:1岁为0.2-0.25、2岁为0.3-0.5、3岁为0.6-0.7、4岁为0.7-0.8、5岁及以上为≥1.0。影响视力的因素有很多,眼部炎症(如:沙眼、红眼病等)、外伤、晶体浑浊、玻璃体浑浊、视网膜的病变等均可引起视力的下降,但大部分青少年学生的视力下降多是由于屈光不正,与近距离用眼疲劳有关。
我们所说的近视、远视、散光统称为屈光不正,而存在屈光不正的青少年学生里又以近视尤为多见,近视指的是当眼睛处于调节静止的状态时,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的一种屈光状态。近视者多表现为视远模糊、视近清楚、视远时习惯眯眼、眼易疲劳。
误区一:戴上眼镜后度数会越来越高
有些家长带孩子就诊后,得知孩子近视了就非常反对孩子戴眼镜,原因竟是怕越戴度数越高,其实并非如此。青少年在眼球生长发育阶段,再加上平时的用眼不当,眼睛很容易近视,且度数会呈逐年增长的趋势,这跟戴不戴眼镜没有任何关系,反而还会因为不戴镜造成度数更快地加深。

误区二:戴上眼镜后裸眼视力会越来越差
事实上,裸眼视力与近视度数并不能划等号,即使两个近视度数完全相同的孩子,裸眼视力也可能存在差异。出现这种情况是大脑被迫处理视力带来的模糊的图像,在视力得到矫正后,大脑就“不愿意”再去辨认摘镜后的模糊图像,这就是裸眼视力“变差”的原因。
